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加强女职工思想政治引领,翼城县总工会开展了“玫瑰书香”女职工主题阅读活动。活动历时2个多月,各级工会组织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活动。现将获奖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供大家交流学习,引导广大职工与书香为伴,与经典同行,共同营造“爱读书、好读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鼓励广大职工将读书学习成果转化为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为翼城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征文作品一等奖
《三盏灯,一脉光》
红痕在作文本上无声晕染,倏忽漫成煤油灯影,仿佛看到老屋土墙剥落的缝隙里,姥姥家中的煤油灯暖黄的光晕正一圈圈漾开。三代人的读书记忆,如细密的针脚,在时光的绸缎上绣出不同的纹样,却始终贯穿着同一条金线——当知识的火种在血脉中代代相传,那些被文字照亮的生命,以最朴素的执念,在光阴里长成葳蕤的春天。
煤油灯下的星火
1959年的谷雨时节总带着铁锈味,十八岁的姥姥手里紧紧地攥着扫盲班结业证书,公社书记往她手里塞了本《赤脚医生手册》,书角还沾着猪圈草料碎屑。那些日子,牲口棚成了她的书房,喂猪食时用烧火棍在地上默写汤头歌;田间地头成了她的课堂,给棉花打杈时,她把解剖图挂在扁担上;就连挑粪歇脚的间隙,也要用树枝在粪筐边画人体穴位;最奢侈的是每月初七,她徒步十几里到公社卫生院,用攒了三个月的鸡蛋换半本《草药图鉴》;如若在寒冬腊月里,钢笔被冻住了,就把笔尖凑到煤油灯罩上烤一会儿,蓝黑墨水滴在泛黄的纸页上,像是开出一朵朵倔强的小雏菊。
次年开春,山桃花开得正艳时,她带着妇女队把废弃粮仓改成"炕头学堂",月光从漏风的窗棂挤进来,照着三十几个女子共用的《妇产科学》,而那书脊是早用麻绳缀了又缀,有个裹过小脚的媳妇总把"横位难产"念成"横位难声",惹得满炕人笑出眼泪,却又在讲到产后大出血时,不约而同地屏住呼吸。那年腊月,她攥着煤油灯接生邻村难产的孕妇。没有手术器械,她把顶针在火上烤红消毒,蘸着白酒划开产道粘连。婴儿的啼哭震落茅草屋梁上的霜花时,她棉袄口袋里的《妇产科急救》也被血水和汗水浸透,瘫在草席上的产妇突然攥住她的手,把一枚磨得发亮的铜钱塞进她掌心。后来那枚铜钱被串在红绳上,成了学堂最珍贵的镇堂之宝,和墙上歪歪扭扭的"母子平安"锦旗,共同见证着知识如何在皲裂的指缝里生根发芽。
手电筒标注的产程
母亲总说自己是踩着赤脚医生的脚印长大的。七五年她考上县里卫校的那天,姥姥从楸木箱底取出个蓝布包,里头整整齐齐码着二十八本手抄医书,泛黄的纸页上还留着顶针压出的凹痕。
八七年村卫生所的产房,还是用牲口棚改造的,每每值夜班时,母亲常在蚊帐里支起小炕桌,接生用的手电筒光晕里,总晃着《围产期护理》资料的影子,那年头接生婆都信老黄历,母亲却是揣着它走遍四邻八乡。她把胎儿发育图描在卫生所的白墙上,用红纸剪出盆骨模型教产妇呼吸法。
有次处理胎盘滞留,她突然想起书里说的子宫按摩法,硬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徒手操作了两个小时;当村里第一个无撕裂分娩的婴儿在晨光中降生时,沾着羊水的止血钳正沐浴在朝霞里熠熠生辉。记得她接生双胞胎那夜,停电的产房里,《唐诗三百首》被撕开垫在产妇腰下。当第二个孩子的哭声撞破黎明,浸透羊水的"慈母手中线"正粘在产床架上。后来她在笔记本上画女性盆骨结构图,却总爱在角落抄几句"青青子衿",说是文字能镇痛。
电子笔勾勒的星河
我不知文字是否能镇痛,但却清晰的知道透过文字可以触摸到遗留在历史长河中的朵朵浪花。前几天在讲授《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时,我在投屏上就展示了姥姥手绘的《肘后备急方》残卷:当Ai技术让葛洪的笔墨在空中舒展,学生们突然发现,屠呦呦实验室记载青蒿素晶体的笔记本,竟与母亲接生用的“产程记录册”有着相似的褶皱——那是无数次深夜翻阅留下的年轮。
当我播放屠呦呦诺贝尔演讲视频时,特意定格在她提及"中医药宝库"的瞬间。教室的智能系统忽然模拟出煤油灯的光晕,有个男孩轻声说:"看,屠奶奶的眼镜反光里有煤油灯的影子。"有个女孩在课后作文里写:"原来科学家的试管和接生婆的剪刀流着同一种血。"她采集校园里的女贞子制作标本,用3D打印技术复现屠呦呦团队分离晶体的过程。最震撼的是结课展示:学生将《本草纲目》里的草药图谱编程成互动游戏,让葛洪、李时珍和屠呦呦在数字长卷中隔空对话……
从煤油灯到手电筒再到智能投影,变的只是光的形态;从蓝布包到记录册再到智慧课堂,却始终传承着对生命的虔敬。我仿佛看见姥姥的顶针、母亲的止血钳和我的课件在时光长河里相拥,绽放出比朝霞更绚烂的光华——那是知识的火种在血脉里燃烧的模样。
征文作品二等奖
《岁月缝花:藏在针脚里的婆婆》
走进婚姻的长河,才发现婆婆的爱早已化作千万朵细碎的浪花,在时光里静静绽放。那些曾以为微不足道的日常,如今想来,皆是岁月馈赠的珍珠,被我小心收藏在心底,温润着每一个晨昏。她用几十年如一日的琐碎,在平凡的日子里绣出了一幅名为"家"的锦绣画卷,每一针都透着深情,每一线都系着温暖。
晨光里的烟火诗
清晨六点半的厨房总浮着薄雾,砂锅里的米粒咕嘟翻涌,像婆婆嘴角的笑意。她把咸菜切成细若游丝,码成玲珑塔,煎蛋时蛋液凝成金黄花边。"再忙也不能空着肚子出门",她推来温热的粥碗,指尖老茧蹭过碗沿的沙沙声,是岁月打磨的温柔。
刚入夏时,我随口提了句爱吃槐花饼。次日清晨,案台上便有带露的槐花。后来得知,她天不亮就搬着板凳去摘,怕惊醒我连咳嗽都忍着。"趁着新鲜做才香",她揉面时案板发出"咚咚"声,槐花混着面粉的清香弥漫屋子。咬下金黄的槐花饼,花瓣的清甜里藏着她笨拙的真诚。
午间她常递来顶花带刺的黄瓜,"办公室久坐要吃点清爽的"。一次下班晚归,见冰箱贴着便签:"西红柿在保鲜层,盐水泡过,吃完早点休息。"歪扭的字迹旁画着笑脸,橡皮痕迹隐约可见——她无数次拿起笔又放下,只为让便签不那么笨拙。
冬夜寒风刺骨,我骑车回家,远远看见婆婆站在胡同口,举着充电小台灯。"怕你看不清路",她鬓角的白发凝着霜。后来才知,她犯着腿疼的老毛病,却每天坚持等到我回家——她的身影,是寒夜里最暖的灯塔。
产房里的温柔光
儿子出生那天,产房灯白得晃眼,婆婆抱襁褓的手却稳当。她将孩子轻贴我枕边,婴儿的呼吸让我们眼眶发烫。坐月子时,她每日四餐从不缺席。一次半夜,我见她坐在小马扎上,用纱布一遍遍过滤鸡汤,"你肠胃弱,得喝最细腻的汤"。她眼里的红血丝清晰可见,却笑得像个孩子——为让汤入味,她从下午炖到深夜,未曾合眼。
她对细节的在意让我动容:温水兑到38度,用手腕试过才端来;怕我热,买薄如蝉翼的纱布月子服,晒出"太阳的味道";换尿布时,先把湿巾在温水里泡热,轻声哄着孙子。这些琐碎里,藏着她对儿子的爱,又加倍给了我和孩子。
看她忙碌的背影,我问:"妈,您累吗?"她头也不回:"全家和和美美,有什么可累的?"后来发现她抽屉里的止痛药,才知她为让我安心坐月子,忍着腿疼没吭声。那一刻我懂了:她不是不疼,只是把温暖留给我们;不是不累,只是把笑容送给家人。
时光里的家风树
有婆婆的家是港湾。去年我生日,下班晚归见桌上摆着长寿面,面条上卧着煎蛋,像笑眯眯的眼睛。她戴着老花镜织羊绒围巾,"听说冬天冷,赶在你生日前织完。"围巾围在颈间,我看见她红肿的指关节——这围巾,她织了三个月,每晚到眼睛看不清才停。
她教会我生活的智慧:酱油快用完时兑水摇晃,"不浪费";旧衣服改成孙子的小肚兜;橘子皮晒干驱虫。"日子要精打细算,是懂得珍惜。"一次见她对着补了又补的旧衬衫发呆,那是公公年轻时的衣服——她珍惜的,是对生活的敬畏与家人的深情。
如今她常坐在窗前缝补,阳光在银发上落满。针线穿过布料的声音,像春蚕嚼叶。我问:"妈,您怎么什么都会?"她停下手:"想着你们需要什么,就去学什么。"原来,她的无所不能,背后是对家人满满的爱。
流年里的暖印记
今年春天,婆婆摔了一跤,卧床休养。我照顾她时手忙脚乱:粥煮糊了,咸菜切得粗细不均。她笑着说:"傻孩子,随便吃点就行。"却偷偷抹眼泪——那是欣慰,也是心疼。
有邻居阿姨来探望,她便向阿姨炫耀我买的按摩仪:"这是我儿媳妇买的。"语气里的骄傲,像个得到心爱玩具的孩子。我突然明白,爱从来双向,她在付出时,也感受着我们的回报。
如今,我在厨房做饭时,会想起她切菜的专注;缝补衣服时,模仿她细密的针脚;面对琐碎时,想起她"全家和和美美"的话语。那些曾以为的琐碎,已成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如珍珠串联起岁月长河,让心灵澄澈,生活芬芳。
感谢婆婆,用爱为我编织温暖的家。这份爱如永不凋零的花,在时光里绽放芬芳。它让我懂得,幸福不在轰轰烈烈的誓言里,而在一碗热粥、一盏台灯、无数平凡却深情的琐碎里——这,是岁月最好的模样,也是母爱最动人的注脚。当我老去,仍会记得,有个叫"婆婆"的人,用一生在时光里为我缝补出整个春天。
《生命的韧性:在《活着》的苦难叙事中重识乡镇女性的生命力》
清晨五点,闹钟响起。我轻手轻脚地起床,生怕吵醒熟睡的孩子。简单洗漱后,准备一家人的早餐,到点叫醒孩子……我也必须在七点半之前出发,开始一天繁忙的工作:走访重点户、整理台账、迎接检查、处理突发事件……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当我深夜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孩子早已入睡。作为一名乡镇女性工作人员,我时常在"公家事"与"家里事"的撕扯中感到愧疚与无力,直到遇见余华的《活着》。福贵的故事如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这些基层工作者在生活重压下的真实处境,更启示了一种超越苦难的生命哲学——不是如何避免苦难,而是如何在苦难中保持站立。
《活着》中的福贵经历了从富家少爷到贫困农民的跌宕人生,失去了所有至亲,却依然坚韧地"活着"。这种叙事与我们乡镇女性的日常惊人地相似。在基层工作中,我们见证着最真实的民生百态:为脱贫户落实政策时的欣慰,面对突发事件时的紧张,处理复杂矛盾时的焦虑。记得去年防汛期间,我连续一周吃住在单位,半夜接到群众电话就立刻赶往现场,回到家时看到孩子发着高烧,那种撕心裂肺的愧疚感至今难忘。正如福贵在失去家珍时的无助,我们也常常在家庭与工作的两难中感到生命的无力。
但《活着》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展示苦难,而是揭示了苦难中的生命韧性。福贵在失去所有后依然坚持耕作,与老牛为伴,这种"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反观我们的乡镇工作,每一次成功调解纠纷、每一个脱贫家庭的微笑、每一件民生实事的完成,都是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去年冬天,我和同事们顶风冒雪为独居老人送去取暖设备,老人颤抖着握住我的手说"你们比亲人还亲"时,我突然理解了福贵为何能在绝境中坚持——因为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拥有什么,更在于给予什么。
作为乡镇女性,我们承受着特殊的结构性压力。传统文化期待我们成为贤妻良母,现代职场又要求我们全情投入工作。这种双重期待带来的不是双重满足,而往往是双重愧疚。我认识的一位女同事,孩子高烧40度时她正在村里处理紧急事务,等她赶到医院,孩子已经转入ICU。此后每当工作与家庭冲突,她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活着》中的家珍形象恰恰映照了这种困境——她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妻子、好母亲,默默承受着命运的一切打击。但当代乡镇女性需要超越家珍式的隐忍,找到自我救赎的路径。
《活着》中福贵面对苦难的态度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答案:接纳生活的残缺,在局限中寻找意义。对于分身乏术的乡镇女性而言,完美平衡工作与家庭是一种奢望,但我们可以学会与这种不平衡和解。我开始尝试"质量时间"替代"数量时间"——虽然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但确保这段时间是全心投入的;虽然无法事事亲力亲为,但培养家人的自理能力反而成了另一种馈赠。一位前辈曾告诉我:"乡镇工作就像种树,我们可能看不到它成荫,但必须相信播种的价值。"这种信念支撑着我们在各种角色间寻找动态平衡。
《活着》最震撼人心的是福贵对生命本身的执着。当所有社会标签被剥离,当亲人相继离去,福贵的"活着"成为一种纯粹的存在宣言。这对我们基层工作者有深刻启示:在文山会海、考核指标之外,我们的工作本质是什么?是那份对群众的承诺,是对脚下土地的责任,是让每一个"福贵"都能有尊严地活着。去年走访一户特殊困难家庭时,女主人瘫痪在床,丈夫靠捡废品维持生计,但他们整洁的院落和女儿墙上的奖状让我看到了尊严的光芒。正如余华所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重读《活着》,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乡镇工作生涯。那些加班到深夜的疲惫,那些无法陪伴孩子的愧疚,那些被群众误解的委屈,都因有了更大的参照系而获得新的意义。生命如河,我们无法决定它的长度与流向,但可以决定它的深度与态度。在基层的广阔天地里,我们见证着最真实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厚赠。
合上《活着》,窗外的乡镇街道已亮起灯火。明天,我依然要在晨曦中离开熟睡的孩子,依然要面对繁忙的工作与家庭的期待。但此刻的我多了一份坦然——就像福贵最终与命运达成的和解。乡镇女性的身份给予我们的不是完美的生活剧本,而是在不完美中坚持的勇气与智慧。活着,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能力;不仅是被动承受,更是主动选择。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在基层坚持的女性工作者,都是自己生命史诗的作者,都在用日常的坚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活着》。
2025年4月重读《活着》后记
征文作品三等奖
《回首萧瑟处,且向沧海行》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词中的豁达,与麦家笔下“人生海海”的况味奇妙共鸣。当我们站在时光的渡口回望,那些曾以为足以摧毁生命的惊涛骇浪,终会化作记忆中起伏的涟漪,在岁月里沉淀出超越苦难的力量。
上校跌宕的一生,恰似被卷入时代漩涡的孤舟。战争年代,他在枪林弹雨中救人无数,肚皮上的刺青是隐秘的勋章;和平岁月,这些刺青却成了众人攻讦的利刃。批斗台上的羞辱、流言蜚语的中伤,将他的尊严碾作尘土。可当他最终疯癫,反而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解脱——忘记痛苦,重拾纯粹。这份荒诞让人恍然:有时命运的重击看似残忍,却也可能是另一种温柔的救赎。那些生命里的“萧瑟”,或许正是命运引导我们走向新生的路标。
书中众人的挣扎,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父亲在猜忌与恐惧中沉默半生,爷爷为守护家族名誉赌上一切,“我”被迫远走他乡尝尽漂泊之苦。他们在各自的困境里跌跌撞撞,却始终未曾放弃对生活的眷恋。就像台风过境后的渔村,尽管满目疮痍,仍有人默默修补渔网,等待下一次出海。这让我想起东坡被贬黄州时,在困境中开垦东坡、发明美食,将苦难酿成诗意。原来真正的勇者,不是从未跌倒,而是在泥泞中依然能笑着前行。
“人生海海”四字,道尽了生命的辽阔与无常。站在当下回望,那些曾让我们彻夜难眠的焦虑、痛彻心扉的失去,都在时光的稀释中变得模糊。重要的不是遭遇了多少风雨,而是我们如何在风雨中淬炼出豁达的心境。就像上校疯癫后纯真的笑容,父亲临终前释怀的叹息,“我”在异国他乡重建的温暖小家——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便是对“人生海海”最动人的回应。
人生海海,海海人生,我们都是赶海人。不必执着于一时的得失,也无需畏惧前方的风雨。因为无论经历多少波澜壮阔或是风平浪静,当我们回首往事,所有的一切都将变得云淡风轻。那些曾经的“萧瑟”,终将在记忆的滤镜下,焕发出别样的光彩,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值得珍藏的故事。
当我们学会以从容之心看待起落,便会懂得:所有的“萧瑟”终将成为过去,而心中的沧海,永远涌动着生生不息的希望。这份豁达,或许就是岁月赠予每个跋涉者最珍贵的礼物。
生活,就是活着;活着,就是最好的自己。
《一双新棉鞋》
考上中专要去外地读书,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要走很远的路,也是替母亲走一趟她念念不忘连做梦都想走的路。
走非同寻常的路,自然要有一双合脚的鞋子。母亲把能挤出的时间,都用在给我做新鞋子上了。深夜,黄弱的灯光下,母亲一丝不苟佝偻着背、埋着头捺底缝鞋帮子。根本不用担心鞋子会不好看,因为母亲13岁时便学会了做鞋,此刻她正把所有的梦想都缝进密密麻麻的针脚里了。
母亲兴高采烈地去集上扯回来一尺暗红色平绒布,一尺黑色细条纹布。红的做了正当季要穿的单鞋,黑的做成了抵御寒冷的棉鞋。我穿上红色的鞋子去上学,把黑色的厚棉鞋小心翼翼地裹在小木箱的底部。这个即将陪我远行的箱子是父亲用几块薄板钉起,外面刷了一层废弃的绿油漆,很不美观却轻巧实用。
出门上个学,给家里增添了这么多负担,看着母亲昼耘田夜绩麻的劳苦,我便不想去上学了,就想在家帮她一起喂牲口种庄稼地。
母亲绝不答允。上学读书可是母亲天大的心愿。她13岁时在县上最好的学校读书,成绩名列前茅。那年全县仅招生一个优等初中班,大有前途,毕业后就有工作。事实也正如此,那一茬毕业的同学好多都当了省市县的大官,最次也是个铁饭碗。母亲常念叨的悄悄给她塞过一个白玉米面馒头的漂亮女生,喜欢表演出风头,梦想要当个大演员,却做了母亲最喜欢的教师职业。
母亲爱读书。在书本匮乏的年代,幼小的母亲把捡拾到的一本残缺不全的四角号码字典揣在身上当珍宝,她做梦都没有想过这辈子还有机会去读书。她蒙头在田里干活时,被喊去考试。一群孩子几轮选拔中,母亲凭借实力直接上了县上最好的初中班。这誉满乡邻的喜庆事,对于重男轻女的姥爷来说,未必是啥好事。
母亲穿着长姐剩的毛糙发灰的旧鞋子,去几十里外的地方读书。走过丘丘陵陵沟沟渠渠到了学校时,脚趾就从不结实的鞋尖惶怯地顶出来张望外面的世界。母亲使劲把脚弓起往鞋里缩,她不去关注她,以为这样别人也就看不到了。鞋子破得不能再破,母亲的脚指头也再藏不进鞋子里了。衣服可以很破烂,但鞋子不合适就没法走路。
穷则思变,苦难深重教会了人去勇敢尝试,有目标就绝不会气馁。母亲渴望一双新鞋子,好让她能走路上学。她一次次期待中回家又一次次失望离开——她不识字又忙碌的母亲根本挤不出时间给她做一双新鞋子。再一次伤心离开要去上学的时候,母亲恳求外祖母把鞋底鞋样都给她带上。就这样幼小却志气高昂的母亲,一边上学,一边给自己做了一双歪歪扭扭的新鞋子。
不是每个人的命运都自己可以把握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抗争命运的权力,至少那个时期的母亲没有。母亲可以怄气给自己做双新鞋子,却没有能力改变她的境况。她有一个贫寒的家庭,一个暴躁的父亲,还有一群嗷嗷待哺的姊妹。她学会了做鞋子,但没有能力交一学期8元的生活费。
难得的学习机会,母亲格外珍惜。她作文隽秀,被当范文在全校传读;她吃苦耐劳,被校长推荐为模范榜样。但新学期姥爷不给生活费了,他固执地认为女孩上学无用。校长善良惜才,资助母亲4元,母亲勉强读了一年。新学年,姥爷又不让母亲上学了。本就拮据的校长又要资助1元,只交3元。但执拗的姥爷用暴力坚持了他的决定,硬生生用棍棒把母亲渴望读书的翅膀折断,把流泪的母亲逼回了田地。据母亲说,后来校长还到家里找寻过两次,说他全部包了生活费,也要让娃儿把书读完。但姥爷把这件事挡在了他的歪主意里了,他一手遮天,把母亲的命运交给了20出头的父亲。
姥爷收下50元钱把母亲“包办”给了在瓮窑当学徒的父亲。父亲白天黑夜的所有力气可以换到一毛钱补贴。他积攒了几年的血汗,被姥爷悠攉去换了些布料,还有他喜欢的一副牛骨象棋,然后把母亲换给了父亲。
15岁单薄的母亲用有力的身子,顽强的意志支撑起了一个庞大的家。她睁开眼是忙碌不完的活儿,闭上眼就是蹚过河爬过山去上学。她的梦千篇一律是读书,有一次突然哭醒了,说收卷了,作文没有写完啊……于是,我暗自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一定把母亲的梦做完,把那篇作文写完……
我做着读书梦,成了山村里第一个初中考上师范的孩子,以后就要做一名母亲最想做的光荣的人民教师了。母亲一遍遍地轻抚着通知书,激动万分泪盈双眼。她做得最重要的事就是要给我做最好的鞋子。她绝不会让我因没有鞋子穿而不能走读书的路,一定要在数九寒冻冰雪侵袭时,让我在学校穿上厚厚的暖和的新棉鞋。
穿着农村最时兴的红平绒鞋子,到了学校也最显眼。初来乍到还没有因为鞋子而感觉到阶层的高低胖瘦,在一众皮鞋高跟鞋跟前我甚至一度很自豪。
时代进步,境况移人。我在城市里读书,母亲在山旮旯里熬日头。我滋生了虚荣的“审美”观,用省吃俭用的钱买了双黑光明亮的小方口猪皮鞋,悄悄换下红布鞋,冬天又跟风穿上了流行的笨重的山地靴。妈妈给做得那双装着厚厚的当季上等新棉的黑条纹布鞋,被小心翼翼地珍藏在箱底再也没有上过脚。但我却还煞有介事的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郑重提笔给母亲寄了一封感恩戴德词藻华丽的家书。
至今我惭愧难抑。
记得信上写道:西北风如锋利的刀刃,把天空的云朵割成了碎片,学校下雪了,但穿上妈妈做的新棉鞋,就抵御了所有寒冷…就可以走很远的路……
《黄土地的星火:一本书照亮的成长之路》
台灯的光晕里,《平凡的世界》的书页微微泛黄,孙少平在黄原揽工时布满老茧的双手,在文字间倔强地伸展。这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我与女儿的心灵,在家庭教育的土壤里,种下坚韧与希望的种子。
去年深秋,女儿玥玥垂头丧气地推开家门,书包带子歪歪斜斜地挂在肩头,运动鞋上还沾着操场的草屑。她那原本扎得整整齐齐的马尾辫此刻也松散了几缕,几缕碎发耷拉在额头上,显得格外疲惫。“妈妈,我参加‘中华魂演讲’落选了。”她声音闷闷的,眼眶通红,仿佛刚刚哭过却又强忍着泪水。餐桌上的饭菜渐渐凉了,她却始终盯着碗里的白米饭发呆,筷子在汤里无意识地搅动,泛起一圈圈细碎的涟漪,那双原本灵动的眼睛此刻也失去了往日的神采。
我没有急着安慰,转身从书架上取下《平凡的世界》。当翻到孙少平在砖厂打工的章节时,泛黄的纸页间仿佛飘来黄土地的尘土气息。“少平被滚烫的砖块烫伤了脊背,可他咬着牙把破损的皮肤简单包扎,又继续投入劳作。因为他知道,生活不会因为伤痛就停下脚步。”我轻声念着,观察着玥玥的反应。她攥着衣角的手指渐渐放松,目光落在书页上,眼神似乎开始变得专注起来。
“妈妈,孙少平为什么这么拼?”玥玥突然抬起头问道,眼神里带着一丝迷茫却又渴望得到答案。我合上书,握住她微凉的手,那双手虽然稚嫩,却也能感受到一丝紧张和不安。“因为他明白,平凡的人生里,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去奋斗,才能看见希望。就像你演讲,虽然这次失败了,但每一次尝试都是在为未来积累经验。”窗外的风掠过树叶,沙沙作响,玥玥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起身把凉透的饭菜放进微波炉加热,眼神比刚才多了几分坚定,步伐也轻快了许多。
工会组织的“书香润家风”读书会活动,让《平凡的世界》在家庭中绽放出更温暖的光芒。周末的午后,我们一家常围坐在飘窗旁的小茶几前,阳光透过纱帘洒在书页上,给整个房间都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有一次,老公聊起工作中遇到的AI难题,想要放弃新的构思。玥玥突然开口:“爸爸,你还记得孙少平在煤矿的日子吗?他在那么危险的环境里,都没说过放弃。”她的小脸涨得通红,眼神里满是认真,仿佛在为孙少平“代言”。我和丈夫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喜。丈夫笑着摸了摸玥玥的头:“好,爸爸听你的,再试试!”
寒假时,玥玥主动报名参加体能晨跑活动。隆冬的清晨,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她却坚持每天六点起床,跟着队伍晨跑。有一回,一位体重较大的小伙伴跑完后一直拉着她的手,感谢她坚持陪跑并暖心鼓励。回家的路上,玥玥兴奋地跟我分享:“妈妈,原来帮助别人这么快乐!就像孙少平在黄原帮助郝红梅时,心里一定也是暖暖的。”她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小小的雾团,路灯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充满了朝气,那双眼睛在寒风中也闪烁着光芒。
前段时间,市教育局举办经典诵读大赛。玥玥兴奋地跟我说:“妈妈,我还想再试试朗诵。”那段时间,晨光刚爬上窗台,玥玥就捧着书本站在在窗户前。她微微踮起脚尖,脖颈舒展如新生的玉兰,对着镜面反复调整口型和仪态,从清晨到暮色渐浓,利用一切碎片时间,嘴唇泛起了白皮。每当遇到情感充沛的文字,她会闭上眼睛,睫毛在脸颊投下细密的影子,声音忽而如溪流潺潺,忽而似松涛澎湃。深夜台灯下,稿纸被手指摩挲出柔软的褶皱,标注的红笔批注层层叠叠,宛如绽放的梅花,见证着她对朗诵的执着与热爱。
录完作品后,玥玥若有所思地说:“妈妈,我终于明白了,就像孙少平说的,只要不丧失远大的使命感,或者说还保持着较为清醒的头脑,就决然不能把人生之船停泊在某个温暖的港湾。不管这次的结果如何,我已经战胜了我自己,只要努力过,就不会有遗憾”。
如今,那本《平凡的世界》依然摆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书页间夹着玥玥努力练习时的照片,还有她摘抄的金句便签。这本书,不仅是我们家庭书柜里的珍宝,更成为家风传承的纽带,教会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坚守梦想,在挫折面前永不言弃。
黄土地上的星火,跨越时空,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在这温暖的光芒里,我和女儿共同成长,也让坚韧奋斗的家风,在岁月的长河中生生不息。